这就是说,情感和存在的统一,就像情与理的统一,是一样的道理。
张先生指出,这种理性在中国哲学中的表述是德性或义理,语言表述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哲学的特点。张先生肯定这是价值的一项重要意义或基本意义,但同时又明确指出,这并不是价值的全部含义,更不是价值的深层含义。
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,他认为墨家重视物质价值,而儒、道两家更重视精神价值。二者相比,可以说精神需要高于物质生活的需要。二是指个人的人格尊严即自我价值。其他如《孝经》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,荀子所说的人最为天下贵,董仲舒所说人之所以贵,邵雍所说人为万物之灵,等等,都是讲人高于其他动物的内在价值。这说明,中西哲学之间并不是毫无可比性,二者有共同的问题,既有不同的观点(这是主要的),也有相近或相同的观点。
通常所说的理性包括价值理性,都是从认识上说的。[7]《张岱年全集》第7卷,第257页。所谓实用理性,就是实用价值即功用价值。
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国哲学 。中国的价值理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道德理性,即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[13]。[14]《张岱年全集》第7卷,第209页。有人认为,儒家的仁是爱有差等,墨家的仁是爱无差等,因此,儒家的爱是自私的,墨家的爱是无私的,其结论是,墨家的仁爱比儒家更有价值。
[18]《张岱年全集》第7卷,第266页。这正是张先生所要做的。
不过,西方的分析方法与西方哲学的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,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,当然要十分慎重,要注意到中国哲学的特点。对于需要的评价,即确定需要的价值的高低。对价值概念的分析就是如此。近几年来有一种流行的意见,认为中国哲学的理性观念可以称为‘实用理性,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。
他说: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,不在于满足人们如何如何的需要,而在于具有内在的优异特性。这既是中国哲学的独特贡献,也是所有哲学应当解决的问题。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主义价值观,与中国儒家哲学以道德自觉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不同的。张先生明确地指出,中国哲学不仅讲群体价值,而且讲个人价值,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,群体价值是由个人价值实现的,个人虽然是群体中的一员,却又有个体人格的独立性
[11] 儒家肯定人的内在价值而墨家只讲功用价值,这就是儒、墨两家的价值观的主要区别。事实上,前辈学者普遍使用了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哲学,并取得了成就,而张先生则运用得特别成功。
[6]《张岱年全集》第7卷,第256页。中国哲学虽然没有价值这个词,但是有表示价值内涵的概念,张先生认为它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之为贵。
【提要】文章紧扣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价值观的分析层层展开,从价值概念的外延,深入价值的内在意义,又分析比较儒墨两家价值观的不同,最后概括了中国哲学整体价值观的特点。蔡元培先生将其说成是一个手指头的问题,有些学者(如劳思光先生)将其比喻为显微镜,认为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哲学。中国哲学肯定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联系[14]。有些研究哲学的人,不承认中国哲学重视个人价值,认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只讲群体的人,不讲个体的人,个人只是社会群体中的组成部分,是一个社会角色,只能起螺丝钉的作用,却没有个人价值。[16] 张先生所说的接近于西方哲学的实践理性,因而称之为中国的实践理性,是很有分寸的,其中便包含了这个意思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做出了许多贡献,价值观的研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。
首先,他指出人的价值又有不同层面的意义。穆尔认为,内在价值是内在的,不是外在的,即不是以满足需要的他物来说明的,它仅仅意谓一物是否具有它,也就是单独依靠该物的内在性质。
只是在中国哲学中,分析方法未能发展,更没有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哲学,这可能是它的缺点,也可能是它的优点。张先生如此细致深入地分析价值,有一个重要目的,就是说明价值的本质,进而说明中国哲学价值观的特点,从而解决传统价值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。
正因为如此,张先生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[21]的口号。因为人类的任何创新,不可能建立在文化沙漠之上,价值观的问题更是如此。
这就从一个更广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价值观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空间。其他如《孝经》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,荀子所说的人最为天下贵,董仲舒所说人之所以贵,邵雍所说人为万物之灵,等等,都是讲人高于其他动物的内在价值。儒家虽然讲爱有差等,但那是就内在价值的差异性而言,并不否定其共同性。张先生的价值分析,主要集中在这个方面。
他对最先提出这一口号的尼采进行评论之后指出:重新估定一切价值,不是对几千年来价值观思想的简单否定,而是对于以往的价值观思想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,以期达到一个比较正确的理解。掌握了这两层含义,就能深入理解中国哲学价值观的全部意义。
张先生承认这是价值的一个重要含义甚至基本含义。在中国哲学中,生的价值的学说不仅有丰富的内容,而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,中国的天人合一论就与此有密切关系。
中国的价值理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道德理性,即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[13]。他说: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,不在于满足人们如何如何的需要,而在于具有内在的优异特性。
[6] 所谓优异特性,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性质或属性,优异是一种评价,也就是价值,它不是外在的,而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,这就是内在价值。物质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,精神需要则是人所特有的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也有不同,这就是中国哲学承认情感的作用,而西方哲学否定情感的作用。这是价值研究中很少受到重视的一个问题,但又是一个十分重要、十分有意义的问题。
当代西方有些研究生态伦理的学者,提出自然界的生命也有内在价值(如罗尔斯顿),这就与中国哲学肯定生的价值的思想很接近了。那么,能不能运用西方的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哲学呢?这是中西哲学碰撞之后所遇到的首要问题。
张先生认为,生的价值即生命价值,同样不能以满足人的需要来界定,这也是一种内在价值,相对于非生物而言,生命的价值在于具有优异的特性[9]。中国哲学的道德理性是与道德情感联系在一起的,是以情感为其真实内容的,绝不是抽象理性。
二是指个人的人格尊严即自我价值。所谓实用理性,就是实用价值即功用价值。